宗教間合作:對所有信仰的邀請

伊麗莎白·辛克

跨宗教合作:對所有信仰的邀請在 ICERM 廣播電台於 13 年 2016 月 2 日星期六東部時間下午 XNUMX 點(紐約)播出。

2016年暑期講座系列

主題: 宗教間合作:對所有信仰的邀請

伊麗莎白·辛克

客座講師: 伊麗莎白·辛克 (Elizabeth Sink),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傳播學系

概要:

本講座重點討論我們被告知永遠不要在禮貌對話中談論的一件大事。 不,儘管今年是選舉年,但講座不是關於政治或金錢的。 伊麗莎白·辛克(Elizabeth Sink)談論宗教,特別是宗教間合作。 她首先分享了她的故事以及她在這項工作中的個人利益。 然後,她分享了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校園的學生如何勇敢地跨越信仰和信念界限,並改變我們最常聽到的有關美國宗教的故事。

講座文字記錄

我今天的主題是我們被告知永遠不要在禮貌談話中談論的那些大事之一。 不,即使今年是選舉年,我也不會關注政治或金錢。 儘管它可能更令人興奮,但它也不會是性。 今天,我要談談宗教,特別是宗教間合作。 我將首先分享我的故事以及我在這項工作中的個人利益。 然後,我將分享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校園的學生如何勇敢地跨越信仰和信仰界限,並改變我們最常聽到的有關美國宗教的故事。

在我的一生中,我擁有許多看似矛盾的宗教認同。 盡可能最簡潔的總結:直到8歲,我沒有任何歸屬,我被朋友教堂裡的一些美味甜甜圈所吸引。 我很快就決定教堂是我的事。 我被一群人一起唱歌、集體儀式以及真誠地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所吸引。 我開始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特別是一名天主教徒。 我的整個社會身份都植根於我的基督教信仰。 我每週都會去幾次教堂,與同齡人一起幫助成立一個高中青年小組,並幫助我們的社區開展各種服務項目。 好東西。 但從這裡開始,我的精神之旅開始發生相當醜陋的轉變。

多年來,我選擇堅持一種非常原教旨主義的做法。 我很快開始憐憫非基督徒:否定他們的信仰,並在大多數情況下試圖徹底改變他們的信仰——將他們從自己手中拯救出來。 不幸的是,我的這種行為得到了表揚和獎勵(而且我是第一個出生的孩子),所以這只會堅定我的決心。 幾年後,在一次青年事工培訓之旅中,我經歷了一次非常深刻的去皈依經歷,因為我意識到自己變成了一個心胸狹隘、心胸狹隘的人。 我感到受傷和困惑,隨著生命的大鐘擺,我開始將我的傷害以及世界上的每一個邪惡歸咎於宗教。

在我離開宗教、奔跑、尖叫十年後,我發現自己再次渴望“教堂”。 這是一個讓我吞嚥的鋸齒狀小藥丸,尤其是因為我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 談論一些認知失調! 我發現我正在尋找的正是我 8 歲時最初所吸引的東西——一群樂觀的人,希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因此,在我吃了第一個教堂甜甜圈並經歷了迄今為止非常複雜的精神旅程三十年後,我目前認為自己是一名人文主義者。 我申明人類有責任過一種有意義的、有道德的生活,能夠為人類的更大福祉做出貢獻,而不需要假設有上帝。 本質上,這與無神論者相同,但加入了道德要求。

而且,不管你信不信,我又重新去教堂了,但“教堂”現在看起來有點不同了。 我在一神論普遍主義教會中找到了一個新的精神家園,在那裡我在一群非常有選擇性的人旁邊練習,他們被認為是“恢復宗教”,佛教徒,無神論者,重生的基督徒,異教徒,猶太人,不可知論者等。不是以信條為紐帶,而是以價值觀和行動為紐帶。

我之所以與你們分享我的故事,是因為在所有這些不同的身份中度過的時間激勵我在我的大學開始一個跨宗教合作項目。

這就是我的故事。 這就是教訓——宗教概括了人文學科最好和最差的潛力——而正是我們的關係,特別是我們跨越信仰的關係,在統計上使天平向積極的方向傾斜。 與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美國是最虔誠的國家之一——60%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的宗教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許多宗教人士真誠地致力於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事實上,美國一半的志願服務和慈善事業都是以宗教為基礎的。 不幸的是,我們許多人都經歷過宗教的壓迫和虐待。 從歷史上看,宗教在所有文化中都被以可怕的方式用來征服人類。

我們現在看到美國正在發生的事情是,自認為有宗教信仰的人和不信教的人之間的差距正在發生轉變和擴大(特別是在政治方面)。 正因為如此,存在一種傾向,指責對方,使彼此長期蒙受恥辱,並使我們彼此孤立,這只會加劇分歧。 這是我們當前時代的快照,它不是一個通向健康未來的系統。

現在我想暫時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鴻溝的“另一面”上,並向您介紹美國增長最快的宗教人口。 這一類別通常被稱為“精神但非宗教”、“無宗教信仰”或“無”,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術語,包括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人文主義者、精神主義者、異教徒和那些聲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特別的。” “1/5 的無宗教信仰的美國人和 1/3 30 歲以下的成年人沒有宗教信仰,這是皮尤研究中心歷史上記錄的最高比例。

目前,大約 70% 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是基督徒,我剛才提到大約 20% 的人認為自己是“無黨派”。 另外 10% 包括猶太人、穆斯林、佛教徒、印度教徒等。 這些類別之間存在著恥辱,它們常常使我們無法相信彼此之間有任何共同點。 我可以親自談談這一點。 在準備這次演講時,我將“宗教地”表明自己是一個非基督徒,我直面這些恥辱。 我為改變效忠而感到羞愧,現在被算作我曾經物化、憐憫和公然欺凌的人之一。 我擔心我的家人和我成長的社區會對我感到失望,並擔心我會在更虔誠的朋友中失去信譽。 面對這些感受,我現在可以看到,我總是對我所有的跨信仰努力投入額外的熱情,因此,當/如果你可能發現我的身份時,你會善意地忽略它,因為我所做的所有出色工作做。 (我是 1st 出生了,你能說出來嗎)?

我並不是想讓這次演講變成我“虔誠地出櫃”自己。 這個漏洞很可怕。 諷刺的是,在過去的 12 年裡,我一直是一名公開演講教練——我教授如何減少焦慮,但我現在確實處於一種“戰鬥或逃跑”的恐懼狀態。 但是,這些情緒強調了這條信息的重要性。

無論你發現自己處於精神領域的哪個階段,我都挑戰你尊重自己的信仰並認識到自己的偏見,最重要的是——你的信仰和偏見不要阻止你跨越信仰界限並參與其中。 留在這個充滿責備和孤立的空間中不符合我們(個人或集體)的最佳利益。 據統計,與不同信仰的人建立關係對解決衝突具有最積極的影響。

那麼讓我們看看如何開始尊重地參與。

本質上,宗教間/或信仰間合作依賴於宗教多元化原則。 一個名為“跨信仰青年核心”的全國性組織將宗教多元化定義為:

  • 尊重人們不同的宗教和非宗教身份,
  • 不同背景的人之間相互啟發的關係,
  • 為了共同利益而採取共同行動。

宗教間合作是宗教多元化的實踐。 採用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可以軟化而不是強化觀點。 這項工作教會我們超越單純寬容的技能,教會我們一種新的語言,通過它,我們能夠改變我們在媒體上聽到的重複故事,從衝突到合作。 我很高興分享以下發生在我的校園裡的跨宗教成功故事。

我是一名傳播學領域的大學講師,因此我聯繫了公立大學的幾個院系,請求支持有關跨宗教合作的學術課程,最終,在2015年春天,我們大學的生活學習社區接受了我的邀請。 我很高興地向大家報告,上學期試點了兩個跨宗教課程,招收了 25 名學生。 具體來說,這些班級的學生被認為是福音派基督教徒、文化天主教徒、“有點”摩門教徒、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穆斯林和其他一些人。 他們是地球之精、行善者。

我們一起實地考察了伊斯蘭和猶太教堂。 我們從演講嘉賓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分享了他們的掙扎和喜悅。 我們培養了對傳統急需的理解的時刻。 例如,有一次上課,我的兩位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好朋友進來回答了我這群熱心的 19 歲孩子向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同意離開房間,而是意味著我們帶著真正的理解離開了房間。 世界需要更多這樣的東西。

學生們考慮了諸如“所有宗教都歸結為同一件事嗎?”之類的棘手問題。 (不!)以及“當我們剛剛意識到我們不能 都 對嗎?”

作為一個班級,我們也服務過。 我們與其他幾個學生信仰團體合作,成功舉辦了“跨信仰感恩節”服務。 在當地柯林斯堡宗教間委員會和其他組織的財政支持下,學生們為 160 多人烹製了猶太、無麩質感恩節大餐,並提供純素選擇。

學期末,學生感言:

“……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有很多無神論者,因為我沒有意識到無神論者看起來就像我一樣。 出於某種奇怪的原因,我認為一個無神論者看起來就像一個瘋狂的科學家。”

“令我驚訝的是,我的同學竟然因為他們所相信的一些事情而對他們感到憤怒……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我意識到我比我想像的更有偏見。”

“跨信仰教會了我如何生活在不同宗教之間的橋樑上,而不是生活在一個宗教的另一邊。”

最後,從學生和管理人員的角度來看,該項目是成功的; 並將繼續下去,並希望在未來幾年內擴大規模。

我希望我今天強調了,與普遍看法相反,宗教是我們應該談論的事情。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各種信仰的人們都在盡最大努力過有道德的生活時,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我們在一起會更好。

我挑戰你與一個與你精神信仰不同的人結交新朋友,一起改變故事。 別忘了甜甜圈!

伊麗莎白·辛克 她來自中西部,1999 年畢業於密歇根州大急流城阿奎那學院,獲得跨學科傳播研究學士學位。 她於 2006 年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獲得傳播學碩士學位,並一直在那裡任教。

她目前的獎學金、教學、項目和課程開發考慮了我們當前的文化/社會/政治格局,並推進了不同宗教/非宗教人士之間的進步溝通方式。 她感興趣的是基於公民的高等教育如何影響學生參與社區的動機、對自己偏見和/或兩極分化觀點的看法、理解自我效能以及批判性思維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

伊博蘭的宗教:多元化、相關性和歸屬感

宗教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對世界各地的人類有著不可否認的影響。 儘管宗教看起來神聖不可侵犯,但它不僅對於理解任何原住民的存在很重要,而且在種族間和發展背景下也具有政策相關性。 關於宗教現象的不同表現形式和命名的歷史和民族誌證據比比皆是。 位於尼日利亞南部、尼日河兩岸的伊博族是非洲最大的黑人創業文化群體之一,其宗教狂熱無疑意味著其傳統邊界內的可持續發展和種族間互動。 但伊博蘭的宗教格局不斷在改變。 1840 年之前,伊博人的主要宗教是土著宗教或傳統宗教。 不到二十年後,當基督教傳教活動在該地區開始時,一股新的力量被釋放出來,最終將重新配置該地區的本土宗教景觀。 基督教的發展使後者的統治地位相形見絀。 在基督教在伊博蘭誕生一百週年之前,伊斯蘭教和其他不那麼霸權的信仰興起,與當地的伊博宗教和基督教競爭。 本文追蹤了伊博蘭的宗教多元化及其與和諧發展的功能相關性。 它從已發表的作品、訪談和文物中獲取數據。 它認為,隨著新宗教的出現,伊博人的宗教格局將繼續多樣化和/或適應,為了現有和新興宗教的包容性或排他性,為了伊博人的生存。

分享到

馬來西亞皈依伊斯蘭教和民族主義

本文是一個更大的研究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的重點是馬來西亞馬來民族主義和至上主義的興起。 雖然馬來族民族主義的興起可以歸因於多種因素,但本文特別關注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皈依法以及它是否強化了馬來族至上的情緒。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於1957年從英國統治下獨立。 馬來人是最大的族群,一直將伊斯蘭教視為其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將他們與英國殖民統治期間引入該國的其他族群區分開來。 雖然伊斯蘭教是官方宗教,但憲法允許非馬來人的馬來西亞人,即華人和印度人和平地信奉其他宗教。 然而,管理馬來西亞穆斯林婚姻的伊斯蘭教法規定,非穆斯林如果想與穆斯林結婚就必須皈依伊斯蘭教。 在本文中,我認為伊斯蘭教皈依法已被用作加強馬來西亞馬來民族主義情緒的工具。 初步數據是根據與非馬來人結婚的馬來穆斯林的訪談收集的。 結果顯示,大多數馬來受訪者認為皈依伊斯蘭教是伊斯蘭宗教和州法律所要求的當務之急。 此外,他們也認為非馬來人沒有理由反對皈依伊斯蘭教,因為結婚後,孩子將根據憲法自動被視為馬來人,憲法也附帶地位和特權。 皈依伊斯蘭教的非馬來人的觀點是基於其他學者進行的二次訪談。 由於穆斯林與馬來人聯繫在一起,許多皈依穆斯林的非馬來人感到自己的宗教和民族認同被剝奪,並感到接受馬來民族文化的壓力。 雖然改變皈依法可能很困難,但在學校和公共部門進行公開的宗教間對話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

分享到

希望團結:北美印度基督徒對印度教與基督教關係的看法

隨著印度教民族主義運動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以及印度人民黨於 2014 年 XNUMX 月在中央政府取得權力,反基督教暴力事件在印度變得更加普遍。印度國內和海外僑民的許多人都參與其中針對這一問題及相關議題的跨國人權活動。 然而,對美國和加拿大印度基督教社區跨國活動的研究卻很有限。 本文是一項質性研究的一部分,旨在研究散居海外的印度基督徒對宗教迫害的反應,以及參與者對全球印度社區內群體間衝突的原因和潛在解決方案的理解。 本文特別關注散居海外的印度基督徒和印度教徒之間存在的邊界和界限的交叉複雜性。 對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個人進行的XNUMX 次深度訪談以及對六起事件的參與者觀察進行的分析表明,這些半透明的界限是由參與者的記憶及其在跨國社會精神領域的立場所架起的橋樑。 儘管存在一些歧視和敵意的個人經歷證明存在緊張局勢,但受訪者表達了對團結的整體希望,這種團結可以超越社區衝突和暴力。 更具體地說,許多參與者都意識到侵犯基督徒權利並不是唯一重大的人權問題,他們尋求減輕他人的痛苦,無論其身分為何。 因此,我認為,對祖國社區和諧的記憶、東道國的經歷以及對宗教顯著性的相互尊重促進了跨宗教界限團結的希望。 這些要點強調需要進一步研究與宗教信仰相關的意識形態和實踐的重要性,作為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團結和隨後集體行動的催化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