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基督教區的齋月衝突

發生了什麼? 衝突的歷史背景

齋月衝突是一場群體間衝突,發生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一個平靜的住宅區。 這是一棟公寓樓的居民(像大多數奧地利人一樣是基督徒)和波斯尼亞穆斯林文化組織(“波斯尼亞文化協會”)之間的衝突,該組織在指定住宅區的底層租了一個房間進行實踐他們的宗教儀式。

在伊斯蘭文化組織入住之前,這裡曾是一位企業家。 2014年的租戶變動給跨文化共存帶來了一些嚴重的變化,尤其是在齋月期間。

由於該月有嚴格的儀式,穆斯林在日落後聚集在一起,以祈禱、唱歌和進餐來慶祝齋戒結束,這種儀式可以持續到午夜,因此夜間噪音的增加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 穆斯林在戶外聊天並大量吸煙(因為當新月在天空中升起時,這些顯然是被允許的)。 這對於想要度過一個平靜的夜晚並且不吸煙的周圍居民來說非常煩人。 齋戒月即將結束,這是這一時期的重頭戲,穆斯林們在屋前慶祝得更加喧鬧,鄰居們終於開始抱怨。

一些居民聚集起來,與穆斯林對質,並告訴他們,他們晚上的行為是不能容忍的,因為其他人想睡覺。 穆斯林感到被冒犯,並開始討論他們在伊斯蘭宗教這一重要時刻結束時表達神聖儀式的權利和喜悅。

彼此的故事——每個人如何理解情況以及原因

穆斯林的故事 – 他們就是問題所在。

位置: 我們是好穆斯林。 我們要尊重我們的宗教並按照真主的吩咐侍奉他。 其他人應該尊重我們的權利和我們對宗教的責任心。

興趣愛好:

安全保障:我們尊重我們的傳統,我們在培養我們的儀式時感到安全,因為我們向真主表明我們是好人,尊重他和他通過我們的先知穆罕默德向我們傳達的話語。 安拉保護那些獻身於他的人。 通過踐行與《古蘭經》一樣古老的儀式,我們展示了我們的誠實和忠誠。 這讓我們感到安全、有價值並受到安拉的保護。

生理需求: 按照我們的傳統,我們有權在齋月結束時大聲慶祝。 我們應該吃吃喝喝,表達我們的喜悅。 如果我們不能按照我們的意願實踐和維護我們的宗教信仰,我們就沒有充分地崇拜安拉。

歸屬感/我們/團隊精神: 作為穆斯林,我們希望感受到我們的傳統被接受。 我們是普通的穆斯林,尊重我們的宗教,並希望保留伴隨我們成長的價值觀。 作為一個社區聚集在一起慶祝給我們帶來了聯繫的感覺。

自尊/尊重:我們需要您尊重我們信奉宗教的權利。 我們希望您尊重我們慶祝《古蘭經》中描述的齋月的義務。 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會感到快樂和舒適,因為我們通過我們的行為和喜悅來服務和崇拜安拉。

自我實現: 我們一直忠於我們的宗教,我們希望繼續取悅安拉,因為我們的目標是一生成為虔誠的穆斯林。

(基督徒)居民的故事 – 他們的問題在於不尊重奧地利文化的準則和規則。

位置: 我們希望在我們自己的國家受到尊重,因為我們的國家有允許和諧共存的文化和社會規範和規則。

興趣愛好:

安全保障: 我們選擇這個地區居住,因為它是維也納一個平靜而安全的地區。 在奧地利,有一項法律規定晚上 10:00 後我們不得通過製造噪音來打擾或騷擾任何人。 如果有人故意違法,警察將會被叫去執行法律和秩序。

生理需求: 我們晚上需要充足的睡眠。 由於氣溫溫暖,我們更喜歡打開窗戶。 但在這樣做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所有噪音,並吸入了我們公寓前的穆斯林聚集所散發出的煙霧。 此外,我們是不吸煙的居民,並且喜歡周圍有健康的空氣。 來自穆斯林聚會的所有氣味都讓我們非常煩惱。

歸屬感/家庭價值觀: 我們希望在自己的國家感到舒適,擁有我們的價值觀、習慣和權利。 我們希望其他人尊重這些權利。 這次騷亂影響了我們整個社區。

自尊/尊重: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地區,每個人都在為這種平靜的氛圍做出貢獻。 我們還感到有責任為這個住宅區的和諧生活提供環境。 維護健康、和平的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自我實現: 我們是奧地利人,我們尊重我們的文化和基督教價值觀。 我們希望繼續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我們的傳統、習慣和準則對我們很重要,因為它們使我們能夠表達我們的身份並幫助我們作為個體成長。

調解項目:調解案例研究開發者 埃里卡·舒,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

伊博蘭的宗教:多元化、相關性和歸屬感

宗教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對世界各地的人類有著不可否認的影響。 儘管宗教看起來神聖不可侵犯,但它不僅對於理解任何原住民的存在很重要,而且在種族間和發展背景下也具有政策相關性。 關於宗教現象的不同表現形式和命名的歷史和民族誌證據比比皆是。 位於尼日利亞南部、尼日河兩岸的伊博族是非洲最大的黑人創業文化群體之一,其宗教狂熱無疑意味著其傳統邊界內的可持續發展和種族間互動。 但伊博蘭的宗教格局不斷在改變。 1840 年之前,伊博人的主要宗教是土著宗教或傳統宗教。 不到二十年後,當基督教傳教活動在該地區開始時,一股新的力量被釋放出來,最終將重新配置該地區的本土宗教景觀。 基督教的發展使後者的統治地位相形見絀。 在基督教在伊博蘭誕生一百週年之前,伊斯蘭教和其他不那麼霸權的信仰興起,與當地的伊博宗教和基督教競爭。 本文追蹤了伊博蘭的宗教多元化及其與和諧發展的功能相關性。 它從已發表的作品、訪談和文物中獲取數據。 它認為,隨著新宗教的出現,伊博人的宗教格局將繼續多樣化和/或適應,為了現有和新興宗教的包容性或排他性,為了伊博人的生存。

分享到

馬來西亞皈依伊斯蘭教和民族主義

本文是一個更大的研究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的重點是馬來西亞馬來民族主義和至上主義的興起。 雖然馬來族民族主義的興起可以歸因於多種因素,但本文特別關注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皈依法以及它是否強化了馬來族至上的情緒。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於1957年從英國統治下獨立。 馬來人是最大的族群,一直將伊斯蘭教視為其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將他們與英國殖民統治期間引入該國的其他族群區分開來。 雖然伊斯蘭教是官方宗教,但憲法允許非馬來人的馬來西亞人,即華人和印度人和平地信奉其他宗教。 然而,管理馬來西亞穆斯林婚姻的伊斯蘭教法規定,非穆斯林如果想與穆斯林結婚就必須皈依伊斯蘭教。 在本文中,我認為伊斯蘭教皈依法已被用作加強馬來西亞馬來民族主義情緒的工具。 初步數據是根據與非馬來人結婚的馬來穆斯林的訪談收集的。 結果顯示,大多數馬來受訪者認為皈依伊斯蘭教是伊斯蘭宗教和州法律所要求的當務之急。 此外,他們也認為非馬來人沒有理由反對皈依伊斯蘭教,因為結婚後,孩子將根據憲法自動被視為馬來人,憲法也附帶地位和特權。 皈依伊斯蘭教的非馬來人的觀點是基於其他學者進行的二次訪談。 由於穆斯林與馬來人聯繫在一起,許多皈依穆斯林的非馬來人感到自己的宗教和民族認同被剝奪,並感到接受馬來民族文化的壓力。 雖然改變皈依法可能很困難,但在學校和公共部門進行公開的宗教間對話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

分享到